這本漂洋過海的畫冊告訴你來源:新文化報 - 新文化網
  1
  2
  3
  百年前伊通河的橋梁兩側用原木支撐,而如今同一位置的長春大橋則改用大理石立柱承重 本組圖片 本報記者 劉陽 攝
  百年前的露清銀行(上)的位置,如今已變成民宅(下)
  百年前的大和旅館(上),如今被春誼賓館(下)取代
  答案請見A03版
    輕輕翻開《南滿洲寫真大觀》,厚重的歷史,慢慢鋪開。1個月前,長春市民王錦思從一位在日本定居的好友處,得到了這本1911年出版的畫冊。畫冊封面完整,邊角處泛黃,記錄著清代末年那個被叫做“南滿洲”區域的情況,其中13張照片記錄那時的長春。
    為了避免混亂,得到畫冊之初,王錦思就每一頁的左上角處編碼,打開外層的塑料包裝,小心地取出115頁~118頁,清代末年的長春就在我們的眼前。
    畫冊上的照片都是由日本攝影師金澤求也拍攝,扉頁上寫著時間“明治四十四年二月十四日印刷”,即1911年。畫冊5釐米厚,裡面包括了500多張照片,攝影地有大連、旅順、遼陽、沈陽、開原、長春、營口、撫順、鐵嶺、四平、本溪、公主嶺、吉林等地。
    拿到畫冊,王錦思喜出望外,仔細看了每一張照片,當看到家鄉長春的老照片後,他想,“這些照片很多我都第一次見,這應該能對長春的歷史有些作用。”因為工作原因,王錦思經常在北京,5月15日,他特意帶著畫冊回到長春,希望讓更多的人看到1911年以前的長春。
    ■按圖行走
    新舊對比 看長春百年變化
    老照片跨越了百年,保留著長春那時的影像。現在,照片中的地方,有的建築已經不復存在,有的變得更加現代化,有的還保存著主體建築或者道路分叉口,讓人既陌生又熟悉。
    在長春市歷史文化學者曹冬雁和王國範的幫助下,王錦思和記者找到並走訪了照片對應的6個地點。
    “長春的伊通河橋梁”———如今的長春大橋
    照片中的“長春的伊通河橋梁”就是現在的長春大橋。
    照片上橋的兩側都用原木支撐著,橋上有幾個人行走,遠處是一些平房,河中間的灘塗是人們判斷當時河水深淺的標誌。
    王國範說,“長春大橋是一直沿用的名字,有的這座橋的老照片是另一個角度拍攝的。”
    如今的長春大橋更具現代感,大理石的立柱和寬闊的道路,承載著過往車輛,河水中灘塗猶在,但兩側平房已被林立的高樓替代。
    “長春的馬市”———如今的全安廣場東南側
    百年前的“長春的馬市”(見A01版圖3)就是現在南關區全安廣場的東南側,照片的右上角還能夠看到長春大橋的影子,人頭攢動的馬市有些擁擠,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們腦後齊腰的辮子,身旁就是一批批被買賣的牲畜。
    《長春市志·商業志》中記載,“從清代長春附近開始墾荒起,寬城子就有全東北著名的馬市,當初唯一的馬市就設在今南關附近,在城內東西三、四道街有馬店,在南關有車店,專供買賣牲畜的商人和農民住宿。”
    馬市交易要經“馬經紀”,在清末的最後幾年,馬市最為熱鬧。1911年前後,馬市增加到了5處,馬經紀達到過三四百人,交易的旺季在每年3~5月和9~11月,據1910年至1913年前後的統計,長春馬市平均年交易量馬2.17~2.48萬匹,騾3.5~4萬匹,牛5.5萬匹,驢1萬匹,豬、羊20萬頭。
    “露清銀行”———如今西三道街與民康路交會處民宅
    露清銀行,可能讓人有些陌生,但是它的另一個名字“華俄道勝銀行”,會在很多史料中找到。
    照片的角度是對華俄道勝銀行的遠觀,兩層的起脊樓升著兩面旗幟。曹冬雁說,銀行的地址就在現在民康路上東北風劇院旁,原有的建築早就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,變成了現在的民宅。
    民康路772號是一棟6層居民樓,一樓的臨街底層有藥店、飯館和小超市,住在這裡的居民,並不知道這裡原本的輝煌。
    《長春市志·商業志》關於銀行部分寫到,1900年至1945年,長春有11家外資銀行,而華俄道勝銀行長春支行就是其中唯一的俄資銀行,銀行總行在俄國彼得堡,資本金600萬盧布,清政府入股500萬兩白銀。
    1900年華俄道勝銀行成立後,盧布成了長春市場上的主要流通貨幣,1905年日俄戰爭後,銀行的活動減少,直到1926年,華俄道勝銀行長春支行停業。
    “知府衙門”———如今大經路一○三中學院內一角
    在南關區大經路一○三中學院內北側,現在已經是一片廢墟,堆著的磚塊是老教學樓拆除後剩下的。而1911年以前,就在老教學樓西北角圖書館南側的位置,則是長春的知府衙門(見A01版圖2)。
    圖片上的衙門一排起脊的平房,有人陸續地往出走。王國範說,在長春市地方志編撰委員會編纂的《志說長春》中,對這處衙門進行過介紹。1825年,長春還叫長春廳,長春廳北移後,在寬城子新建了一處衙門,就是照片上的知府衙門。
    此處衙門建有大堂三間,兩廊各五間,二堂三間,內室五間,大門二門各三間,還設立有道光九年時修建的向南照壁一座。
    曹冬雁說,當年衙署辦公條件非常簡陋,加上地勢低窪,一到夏天,雨水灌入室內,非常潮濕;另外房間很少,不夠用,很多檔案、文書、票據無處放置。
    到了上個世紀二十年代,重新修建成了擁有4層樓42間的衙門。
    大和旅館———如今的春誼賓館
    時代更迭,建築上的“S.M.R.Yamoto Hotel”(大和旅館)英文,被樓頂的“春誼賓館”四個大字所取代。
    畫冊是1911年印刷的,大和旅館開門納客只兩年,那時的它還算是這個城市的新生,沒有旁邊的建築對比,顯得特別的高大壯觀。
    如今,這座名副其實的維也納分離派風格老建築,在長春站前廣場,與周圍高樓大廈相比,少了些壯觀,卻更多了韻味。與之前相比增加了院落、花池和大門,這裡變得更加緊湊,二樓大堂的牆壁上,那些古往今來光顧過的名人,都彰顯著這裡的尊貴。
    新市街全景圖———如今的勝利大街
    13張照片中,最大的一張就是“長春驛新市街的全景圖”。
    王國範介紹,新市街,並不是一個名稱,“新”是新舊的意思。而照片中的位置,就是現在勝利大街靠近火車站的一側。
    《長春志·城市道路志》中記載,日本建立滿鐵附屬地時,就開始了市街規劃,1907年後半期開始了道路建設,首批建成了半徑90米的站前北廣場,就是現在的站前廣場。
    照片上的新市街就是同期建設的日本橋通,路寬27米,在站前北廣場處,與寬10米的富士町交叉,交叉口有人趕著馬車前行。103年改變了附近的建築和時代,卻沒有改變道路的交叉口。
    如今,站在站前廣場勝利大街的一段,看到與黑水路的交叉口,現代化的交通,已經取代了那時的馬車。
    ■專家點評
    難得一見 馬市圖片我第一次看到
    畫冊中其他7張照片分別是當時長春的機關庫、長春的正金銀行、長春的滿鐵發電所、長春的日本市街、長春的日本官衙、長春驛大豆的野積和長春的聯絡停車場。
    長春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審王國範說,1911年,長春叫做長春府,轄6個鎮,14個鄉,地域範圍也與現今有很大差別。那時的長春,由具有不同隸屬關係的四塊街區組成,分別是沙俄的中東鐵路借用地、日本的“滿鐵”附屬地,迫使清政府建的商埠地和舊城區。城區面積21平方公里,人口14.9萬。
    “這些照片中,馬市的圖片我是第一次看到,長春大橋的圖片以前看到過,角度是不一樣的,知府衙門的照片我以前看到過一張,但是沒有這張這麼清楚,這些照片,有些還是很難得一見的。”王國範說。
  本報記者 鮑燕
  (原標題:100年前的清末長春是個啥樣子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axhd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